形勢與政策
6個試點城市通過第一批終期驗收,整體建設進展滯后于預期。
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等已在2011年7月、2012年10月、2013年7月、2014年7月、2015年5月,先后公示了5批、累計100個餐廚垃圾處理試點城市(區),覆蓋了32個省級行政區。根據2011年5月財政部與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支持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建設實施方案》,試點城市簽訂承諾書后,中央財政按補助資金的50%撥付啟動資金,5年內城市新增餐廚廢棄物處理總量超過設定目標90%以上的,由地方政府提出考核和余款撥付申請,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組織考核,考核重點是“方案實施情況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城市絕大部分餐廚廢棄物是否得到有效回收、利用和處理,餐廚廢棄物回收、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能力建設是否發揮應有的作用,其中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能力建設主要考核新增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總量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對考核合格的將撥付剩余資金,不合格將收回已撥付資金的80%。3年內工作無實質進展的,將已撥付補助資金扣回。
2016年是第一批試點城市實施的第5年,第三批試點城市實施的第3年。2016年5月,發改委等發出了《關于開展部分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終期驗收和資金清算的通知》(發改辦環資[2016]1157號),要求試點城市提交自評估報告等材料,然后由第三方機構復核并視情況進行現場抽查,驗收標準見表 11。第一批33個試點城市中,僅南昌、濰坊、重慶(主城區)、青島、蘭州、銀川6個城市通過了驗收,整體建設進展滯后于預期。
餐飲垃圾處理形勢逐漸明朗,濕垃圾處理模式還在探索階段。
餐廚垃圾實際包括餐飲垃圾、廚余垃圾和菜場垃圾,其中廚余垃圾和菜場垃圾又被稱為“濕垃圾”。國內目前所說的餐廚垃圾處理主要還是指餐飲垃圾處理的概念。已建、在建的餐廚垃圾集中處理設施,絕大多數都是針對餐飲垃圾處理的,僅有少數幾座處理設施在設計時兼顧了濕垃圾的處理。
餐飲垃圾和濕垃圾在來源、組分上都有很大差異。餐飲垃圾產生源相對集中、純凈度較高、處理難度相對較小;濕垃圾產生源分散、純凈度較低、處理難度相對較大。目前國內對餐飲垃圾已經形成了專項收運、專項處理的共識,有專用收運車輛,處理技術以集中后厭氧發酵為主;而濕垃圾的管理受當地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力度和實施效果影響很大,處理模式尚不清晰,現在一些城市正在試行就地生化處理機(規模一般≤500kg/d)和相對集中的生化處理站(規模一般在1~10t/d)模式,主要存在運行能耗高、污染源分散、管理復雜等問題。
地方性餐廚垃圾管理辦法陸續出臺,政策法規氛圍逐步形成。
“十二五”之前,全國尚無專門針對餐廚廢棄物的地方政策,通過五年的努力,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9個省和直轄市(北京、上海、重慶、河北、江蘇、福建、山東、甘肅)、101個地級城市和6個縣級市已經頒布施行相關的餐廚廢棄物管理辦法或發布了征求意見稿,其中,已經頒布施行餐廚廢棄物管理辦法或發布了征求意見稿的省、直轄市全國占比達29%、地級市占比達到30%。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9月底,100個試點城市(區)中,有68個試點城市(區)已出臺實施了當地的餐廚垃圾管理辦法。
建設進展
根據《“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征求意見稿)》,“十二五”期間全國計劃新增餐廚垃圾處理處理能力3.02萬噸/日,初步統計實際完成為1.31萬噸/日,建設缺口為1.71萬噸/日。本部分研究報告主要基于網絡報道和住建部相關材料,初步整理了100個試點城市截至2016年9月底的設施建設情況。有部分項目統計信息可能不準確,敬請讀者諒解。
餐廚垃圾試點城市整體建設進展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9月底,全國31座省市、共計100個餐廚垃圾試點城市(區)中,餐廚垃圾處理設施處于項目前期的共有31座,在建設施共有23座,已建成設施共有50座(其中2015年至今有23座餐廚垃圾處理設施投入運行或運行),總計處理設施104座、全部建成后處理能力將達到1.97萬t/d。
各批次試點城市建設進展
根據對5批試點城市的不完全統計,目前除第一批和第二批試點城市多數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已建成外,剩余三批試點城市的處理設施多數尚處于項目前期或者項目建設階段。已知的項目實際投資或計劃投資累計超過99.22億(89個項目)。
工藝技術
對已知處理工藝的90座處理設施的統計分析表明,以厭氧發酵為主的處理設施占78.89%,采用高溫快速好氧發酵的設施占6.67%,采用好氧堆肥的設施占4.44%,固液分離后液體厭氧、固體堆肥或制飼料(復合處理)的設施占5.56%,采用其他處理技術的占4.44%。厭氧發酵仍然是主流技術。
設施建設規模
對已知建設規模的102座處理設施的統計表明:150~200t/d的設計規模最為普遍,平均建設投資約54.22萬元/t;其次是100t/d以下(98.3萬元/t)和200t/d以上(45.58萬元/t)較多;最后是150~200t/d(68.07萬元/t)。
設施投融資模式
對已知投融資模式的84座處理設施的統計表明,BOT是餐廚垃圾處理設施最常見的建設運營模式,BOO、政府或者國企投資的模式也較常見。在采用BOT或BOO模式建設的項目中,桑德環境、馳耐、中科瑞合、潔神、潔凈、藍德、維爾利、十方、嘉博文、首創環保等10家企業參與投資的處理設施均在2座以上,占該部分市場的38.4%。
趨勢展望
綜觀“十二五”期間國家對餐廚垃圾試點城市的布局,餐廚垃圾試點城市的驗收將貫穿整個“十三五”,成為“十三五”期間餐廚垃圾專項工程建設的有力保障。根據《“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征求意見稿)》,“十三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強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與無害化處理工作,積極推動設區城市餐廚垃圾的分類收運和處理,到2020 年底30%的城鎮餐廚垃圾經分類收運后實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1)在能力建設方面,“十三五”期間將繼續推進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能力建設,新增處理能力2.73萬噸/日,力爭達到4萬噸/日的處理能力,各省(區、市)基本建立餐廚廢棄物回收和再生利用體系。餐廚垃圾專項工程投資136億元,約占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總投資的7.1%。
(2)在處理技術方面,可選擇肥料化、飼料化(飼料添加劑)、能源化等工藝路線,工藝選擇須符合《餐廚垃圾處理技術規范》等要求。鼓勵使用餐廚垃圾生產油脂、沼氣、有機肥、土壤改良劑、飼料添加劑等。鼓勵餐廚垃圾與其他有機可降解垃圾聯合處理。強化產品應用管控,加強對餐廚垃圾資源化綜合利用產品的質量監管和流向監控,嚴格規范餐廚垃圾肥料化和飼料化產品的銷售、使用。研究制定餐廚垃圾資源化管理辦法和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產品標準。
(3)在收運體系方面,建立臺賬登記制度,提高餐廚垃圾集中收集率和收運體系覆蓋率,按規定及時收運餐廚垃圾,防止餐廚垃圾收運過程產生環境污染。
目前餐廚垃圾處理參與企業眾多、行業集中度相對不高,市場競爭還處在百花齊放的狀態。但是可以看到,餐廚垃圾固液分離后或制漿后進行厭氧發酵已成為目前大多數餐廚垃圾處理設施的選擇,主流處理工藝已經相對明確,有相關技術和經驗背景的企業更具競爭力;另外,按照“十三五”期間餐廚垃圾專項工程投資136億元、新增處理能力2.73萬噸/日估算,平均建設成本為49.82萬元/噸、部分含收運,預計BOT和BOO仍將是主流投融資模式,對企業的資產運作能力也提出了持續要求。因此未來幾年,有技術保障和資金支撐的企業將會有明顯的發展優勢,行業龍頭企業會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凸顯出來,新市場的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
2017-05-14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