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垃圾不出村,實現本地處理,望城區走出了一條垃圾分類減量的新路子,快來看看!
過去農村環境差,垃圾量多
1.環境差。喬口鎮大垅圍村村民劉小英說,原來村后面有一條兩公里的興隆路,百米一個垃圾池,蒼蠅滿天飛、臭不可聞。
2.垃圾量多。大垅圍村村支書陳輝亮介紹,村里每天有三四噸垃圾要清運出去。
率先全省開展垃圾分類減量試點
首先是農戶家進行簡單分類可減量60%;然后是保潔員的二次分類,將可利用廢品、有毒廢品進村級分揀回收中心,可降解的就地處理,垃圾減量30%;最后由鎮成立的垃圾回收總站實行第三次分類,將可利用的廢品出售給專業公司。
“喬口模式”具體如何施行?效果如何
大垅圍村一個月敲掉96個垃圾池,每家發兩個垃圾桶,一個可回收垃圾桶,一個不可回收垃圾桶。村里還安排了6個保潔員上門收取垃圾。現在家家戶戶都曉得垃圾分類,就連村里一兩歲的小娃娃都曉得垃圾要丟到垃圾桶里。如今,興隆路環境美多了,房前屋后整潔干凈,田間地頭綠意盎然。村里垃圾分類減量后,每天只有三四百斤垃圾了,垃圾減量高達90%!2015年6月,喬口鎮向全鎮推廣大垅圍村經驗,實現全鎮無垃圾池,做到了垃圾處理資源化、無害化、社會化。
望城區環保局相關負責人曾金良介紹,目前望城區已建立覆蓋全區的垃圾收集處置系統,全面推廣垃圾分類減量,按每村10萬元的獎勵標準確定了30個試點村,出臺了垃圾分類減量工作指導規范文件,帶動投入資金1500萬余元,發放分類垃圾桶9000余個,破除垃圾池3000余個,引導各村因地制宜選擇科學的垃圾分類模式,完成134個村的環境整治任務。
90%垃圾不出村,實現本地處理,降低垃圾清運成本同時保護了環境——望城區推行的垃圾分類減量“喬口模式”已探索出特色之路,它對于如何真正改善農村環境具有很強的借鑒、示范作用,對于打造“宜居宜業、精致精美、人見人愛”品質長沙也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長沙城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