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環保網訊:如果說如今被視作風口的環保產業,是資本市場的一場狂歡的話,那么,這場歡愉想要持久,另一個角色不能退場,那就是技術革新。
9月份,9家環保企業登陸新三板,而國有控股企業占三分之一,包括浣江水務、天澄環保、中順能源,三家企業涉及總資產達30億元,其余6家民營總資產僅5億左右。
這只是國資背景環保企業實力的一個縮影。近幾年,國有控股環保企業、國有資本正對環保產業產生著巨大影響。
1
PPP的全面啟動,政府采購模式產生變化,對企業融資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國企優勢更加突出,一些具有一定技術實力和市場占有率的民企開始尋求和國企聯姻。
而對于“國字號”來說,風頭正勁的環保板塊已成為國企多元經營、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上佳選擇。
因此,無論是在商業模式成熟的城市污水、固廢處理領域,還是在一些處于快速上升期的細分領域,跨界者來勢洶洶,央企、國企資本步步為營。
今年7月,廣東省國資委下屬大型國有骨干企業廣晟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完成對東江環保的重組,控股東江環保達15.72%,成為實際控制人,至此東江環保也成為廣東省國資委旗下廣晟公司控股子公司,帶上了“紅領巾”。
歷經了混改后,帶有國資背景的東江環保加速并購步伐,9月底,宣布擬1.304億元收購南京萬德斯和河北立辰所持有的萬德斯(唐山曹妃甸)環保科技有限公司80%的股權,另以0.48億元收購佛山市萬興隆所持有佛山市富龍環保30%的股權。
2016年,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收購新三板凱天環保,業務范圍涵蓋重金屬廢水廢氣廢渣治理、土壤修復、污水治理、農環治理、環境服務等環保業務。
2016年,中節能集團作為中節能集團投資和管理金融業務的平臺,斥資約7.87億參與萬邦達定增,并將一躍成為萬邦達第二大股東,持股4.99%。
2015年4月,桑德集團與清華控股、啟迪科服、清控資產、金信華創達成戰略合作 ,啟迪科服成為桑德的第一大股東,交易后,一手締造桑德集團的文一波退為二股東。
2015年8月,碧水源也迎接了國資入駐,國家開發銀行旗下子公司國開創新資本有限責任公司以54.34億元占有了碧水源10.48%的股份,成為碧水源第三大股東。
葛洲壩發力環保市場更不是新聞。2015年,葛洲壩以4.2億元的價格并購凱丹水務75%股份,是其第一筆較大規模的境外資產并購,向污水處理、水凈化等環保領域進軍。同年,其全資子公司綠園科技有限公司與大連環嘉集團共同出資設立葛洲壩環嘉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其中,綠園科技持股55%。
資本“巨無霸”中國中車今年7月宣布成立中車環境,全面進軍農村水處理市場。另有中國建筑、中國交建等等大型國字頭企業紛紛以成立全資子公司或者并購的形式進軍環保市場。
曾有媒體統計,在2016年的128家央企中,已經有61家央企涉及節能環保和新能源行業。105家國資委下屬央企有57家有節能環保和新能源業務,28家金融機構中有4家有環保類業務。近半數的央企已經進入環保業,其中90%以上的重工業國企都已經進入環保業。
2
盡管在環保領域的技術和實踐上缺乏積累,但跨界的國企們有著非常明顯的融資優勢,而且與地方政府有著天然的親緣關系,在地方招投標市場上容易獲得青睞。
2016年6月人民日報報道稱,國務院專項督查結果顯示,有些地方參與建設的民營企業在某些方面無法享受公平的優惠政策,無法得到公平競爭的環境,難以獲得平等的發展機會。在一些PPP項目中,民間資本進不去,缺乏有效的機制保障民營企業投資收益,導致民間資本持幣觀望;有的地方PPP項目則是為國有企業量身定做,甚至拒絕民企參與。
民企受到的差別化待遇、國家的階段性政策、企業發展中遇到的資本障礙,都助推了國資入股潮的發生,而國資的“野蠻”進入,卻給中小企業帶來巨大的生存沖擊。
今年早些時候,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公開表示,現在環保市場擴張非常快,但絕大部分中小企業的日子反而更難過了。環保工程的投資主體已經變成央企的基建隊伍,都是一些體量比較大的上市公司,民營企業基本沒什么機會,PPP也參與不進去。
對于中小型民營企業來說,企業發展對資本的依賴不言而喻,如果站在企業生存的角度看,國資的大舉進入是細分環保領域或技術型企業接通資本及市場資源,發展壯大的好棋局。
但對于整個環保產業來看,國資控股后,可能會扼殺民營企業的創新生命力。如果未來的中上游環保企業只剩下國企,那么長期來看產業創新能力、效率會下降。
仔細研究央企國企進入的環保領域可以發現,大多數國資通過并購進入熱點領域后,開始構筑大環保產業,事無巨細,污水、固廢、大氣治理等樣樣涉足。
隨著國資在環保產業的疾進,行業壟斷進一步強化,萬億環保蛋糕會對民企產生擠出效應,從而降低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對整個行業的創新效能。
縱觀國內各地各行業的發展,凡民營經濟活躍的地方,產業創新能力、升級能力就會很強。
如互聯網產業中支付寶、微信、電子商務等都是自由市場鼓勵創新的產物,這些才是現階段讓中國在全球輸出影響力的根源,而環保企業想要在全球輸出影響力,恐怕只有技術革新一條路可以走。
引用蘇伊士亞洲區高級執行副總裁孫明華的觀點,中國環保企業和國際化環保巨頭的最大的差距是企業的自主技術研發。任何一個企業,要成為國際化領軍企業,如果沒有自己的專利技術,沒有自己持續不斷的研發動力,將很難立于行業的龍頭位置。
資本的“國進民退”是環保行業特定發展階段的現象,盡管市場自身會對其出現的問題進行糾偏和修復,但是政策的良性引導必不可少,國資入駐環保的過程中,如何能讓民企得資本優勢而不失控股權,不失創新力,才是當下環保業的重要課題。否則,跨界國資的大舉進入,不過是一場資本的狂歡和產業的虛假繁榮。
來源:中國生態資本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